老家后院的竹林,总在风里透着股清润的韵致。细密的竹秆亭亭而立,青绿色的竹节向上舒展,像被时光打磨过的玉;竹叶层层叠叠,风一吹就簌簌作响,细碎的光影落在青石板路上,晃出流动的绿 —— 这片竹林是爷爷年轻时种的,它见过我爬竹秆的调皮、奶奶用竹篮晒菜的日常、全家人在竹荫下乘凉的夏夜,把乡野的静谧、时光的温润、生命的韧性,都悄悄藏在每一节竹秆、每一片竹叶里。
第一次钻进竹林,是个初夏的午后。那时我才六岁,跟着爷爷去后院挖竹笋。竹林里满是清新的竹香,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,洒下点点光斑,落在湿润的泥土上。爷爷握着小铲子,小心翼翼地在竹子根部刨土,“找冒尖的小笋,别伤了老竹的根”。我蹲在旁边,看着嫩白的笋尖从土里探出来,裹着褐色的笋衣,像刚睡醒的娃娃。爷爷把挖好的竹笋递给我,“这笋炒肉最香,晚上让奶奶给你做”。我抱着竹笋,指尖触到冰凉的竹秆,忽然觉得,这片竹林里藏着好多好玩的秘密 —— 竹秆上的虫洞像小眼睛,竹叶上的露珠能映出天空,连落在地上的竹枝,都能当成小拐杖。
后院的竹林,藏着无数个关于日常的印记。竹林边缘有根歪脖子竹,竹秆向青石板路倾斜,是我小时候爬竹秆时压弯的。爷爷没舍得砍,说 “歪着也好看,能给过路的人遮阴”。后来我每次路过,都会扶着这根竹秆,想起当年摔下来时爷爷笑着扶我的模样;竹林深处的石桌上,刻着歪歪扭扭的 “竹” 字,是我上小学时学写字,拿着石头在上面刻的。奶奶说 “别刻了,石桌会疼”,可我偏要刻,如今那 “竹” 字被风雨磨得浅了,却成了竹林里独有的记号;最难忘的是奶奶的竹篮,每次晒菜、采豆子,她都会提着竹篮钻进竹林,竹篮的把手被常年摩挲得发亮,篮底还留着几处修补的竹篾 —— 那是爷爷用竹林里的细竹编的,坏了就补,一用就是十几年。
展开剩余58%竹林最 “热闹” 的时候,是盛夏的傍晚。太阳刚偏西,爷爷就会把竹床搬到竹林下,洒上井水降温;奶奶端来切好的西瓜,放在竹篮里,西瓜的甜香混着竹香,格外清爽。我和弟弟躺在竹床上,看着竹叶在风里晃,听爷爷讲 “竹林遇仙” 的故事;邻居家的孩子会跑过来,和我们一起在竹林里捉迷藏,竹秆间的光影里,满是笑声。有次夏夜,竹林里来了只萤火虫,我们追着萤火虫跑,萤火虫落在竹叶上,像点亮了一盏小灯。那天我们坐在竹床上,看着萤火虫飞远,直到月亮升到竹梢,才恋恋不舍地回家。
后来我去外地读书,每年春天,爷爷都会给我寄来新挖的竹笋,用竹篮装着,裹着湿纸巾,生怕路上坏了。奶奶在电话里说 “竹林里的笋又冒尖了,你爷爷每天都去看,说等你回来挖”。有次收到竹笋,发现里面夹着几片新鲜的竹叶,是爷爷特意摘的,“让你闻闻竹林的味儿”。我把竹叶夹在课本里,每次翻开,都能闻到淡淡的竹香,像回到了后院的竹林。
去年夏天回家,刚走进后院,就听到熟悉的竹叶声。竹林比以前更密了,歪脖子竹依旧歪着,石桌上的 “竹” 字还在,爷爷正坐在竹床上午睡,手里还握着竹扇。我轻轻走过去,没敢叫醒他,看着阳光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,落在旁边的竹篮上,忽然觉得,这片竹林从来没改变过 —— 竹秆依旧青,竹叶依旧绿,连风穿过竹林的声音,都还是小时候的模样。奶奶从屋里出来,笑着说 “你爷爷早上还去挖笋了,说给你留着炒肉”。
暮色漫过后院时,夕阳把竹叶染成了暖黄色,竹影落在青石板路上,像铺了层绿纱。我站在竹林里,摸着熟悉的竹秆,忽然明白,这片竹林从来不是普通的植物。它是岁月的 “见证者”,记录着家人的日常,也记录着我的成长;它是生活的 “调味剂”,用竹香、竹笋、竹篮,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;它是生命的 “启示者”,竹秆空心却坚韧,竹叶常绿却不张扬,像在告诉我们,做人要谦和、要坚强,要像竹子一样,在风雨里守着自己的韵致。
夜风从竹林里吹过,竹叶簌簌作响,像在说着悄悄话。我知道,无论走多远,后院的竹林都会在这里,守着岁月的韵与韧,等着我回来,再听一次竹叶声,再挖一次竹笋,再把竹林里的故事,慢慢讲给时光听。
发布于:湖北省大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